电视纪录片解说与广播播音新闻配音有什么不同?
2019年08月08日
回答1
首先要分清电视纪录片、广播、电视新闻这三个领域的特点不同。纪录片本身要求突出事物的本质性,要求原汁原味,最好不加修饰(指人为的表象的歪曲事实的改造)。所以纪录片能不配音就不配音,要通过画片、同期声表达情感,加解说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是在画面以外不能实现的那部分东西。所以就应用领域而言,纪录片的解说一般比较沉稳、直白或者是大实话等风格的,越是看似直白粗糙的东西,其实就越接近现实,给人的可信度就越高,最好不要过多掺杂个人感情成分过多。因为还有镜头在说话,给大家更多的理解空间,这样作品的容量就增加了。广播由于受到传播模式的限制,只能通过声音传达情感和表达意思,所以就需要更多的语言来传达一种事物或者一个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广播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大,但受引导的因素就更多,所以,广播播音就要求文学功底厚重一点的编辑来操刀,这样才能完整的表达一种情感和信号。电视新闻由于有画面的帮助,所以新闻的解说就要求精炼、客观、及时的传达事件真相,但是,任何新闻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即便是西方开放的媒体市场也是一样,只不过开放程度不同罢了。新闻追求时效性和公众性,没有时效,那就是久闻了,而公众性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如果不关及公众,那么这个新闻的价值就相对小。
其次,三种不同题材的解说特点是受上述领域决定的。比如,纪录片的解说特点为:沉稳、直白、客观,语速相对较慢,不过因题材不同,也有快的,但很少。从风格上说,纪录片的解说,更像是在客观的说一件事情,解说者的个人情感受到克制或者压制,追求粗大笨的那种客观性语言特点。广播播音其实应该分为时政类、娱乐类、生活类等等,我这个分法也不是很科学,只是类举吧,时政类广播播音就要求风格上端庄、稳重、大方,语气铿锵有力,这是中国的情况,很有点红色经典的味道,国外的相对灵活一点,或者放松一点。娱乐类的播音就相对轻松多了,可以调侃一点也不为过,生活类的播音相对而言,显得很放松,节奏也放慢了,追求一种舒缓的慢死拍吧。呵呵呵。
第三、任何一种配音或者解说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有时候形式和载体也影响解说的表达。比如,纪录片是通过真实的画面说话的或者镜头,所以解说只是配角。而广播就不行了,没有声音的广播播音,是没法进行交流和表达的。电视新闻配音其实也是处于配角地位,只不过,新闻配音往往带有很大的引导性的成分。
回答2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那么在给纪录片配音播音时配音员们又都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把记录片的配音、播音给做好。
电视纪录片即电视专题片解说的用声,一般音量小于广播播音,但一定要非常集中、小而实(需要时可加大),尤其是第一人称解说时,这样,可以给人亲切、自语的感觉。即使是第三人称的解说,也会给人有解释画面、依附画面之感。
此外,解说用声一般要比广播低,也低于电视新闻口播。否则,就会有语言浮出画面之感。一般解说用声用自如声区中、低部为多,随着片子基调色彩不同,可结合自己的声音特点,调整声音位置。如声音偏低者,在播赞扬性质等暖色彩的基调时,便需使用自_己自如声区的高音区。如声音偏高者,在解说凝重、低沉基调或典雅风格的片子时,也要调整自己的声音至配自如声区的低音区,根据不同内容、情况音量大小、高低也应调整,以与片子要求同步。千万不可播什么基调、类型的片子解说都使用一种声音,保持在一个共鸣点位置上或一种音量。那样,播不出多样、完美的解说。
应当注意,每部片子找准了与基调相适应的用声感觉后,还应随具体每段解说的任务、要求不同而进行调整,根据其需要而决定调整的幅度大小。这是因为,解说词一般散化、跳跃性强,每段词的内容、作用、表达不同。当然用声也不相同,需要适当调整。有时,两段邻近的解说词用声感觉却相差甚远,变化很大。这也是电视解说与一般播音的不同之处。电视解说要比一般播音变化多、零散。自然,用声也要多变,有时甚至幅度很大。
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解说方式单一化,就是解说用声的单一化。这点,应当引起注意。单一化的表达自然不能脱离单一化用声的问题。比如,有的解说者拿起解说词就用一种定势处理,用声自然总一个样。因此,每一位解说者若想解说好,都应在每次播音前,在理解、感受解说词的同时,也应对自己声音的运用有所设计与考虑,因为二者不完全自动化。尤其对于表达功力不足者,这点就更重要。可以在设计好后,将每一段解说词都上口播一播,感觉一下,也可录下音,自己反馈,做适当的调整,找到最佳感觉和效果。由于解说词跳跃性比较大,有时,上下两段的反差很大。因而,更要做这种事先的设计。解说音色的选择与使用。也应在设计之列,刚与柔、明与暗等性质,也应依片类、解说气质、解说身份及情感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例如,通常,风情片的解说用声较柔,而政论片的解说用声则较刚。当然,解说用声同时还要受制于画面、音乐、音响效果等因素,才能更准确、合适、分寸适当。
回答3
电视新闻播音,即电视新闻播音员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为创造手段,面对镜头、话筒报道新闻信息的创造活动。它具有几种形态:电视口播、新闻片配音和现场报道以及演播室对话,即与电话连线或视窗对接中的前方现场记者、有关人士对话和与演播室专家对话。
电视新闻配音的特性如下:
I.电视新闻播音形态多样化样岁
由于电视新闻传播技术的先进性;传播方式的非唯一硅(报纸新闻只有视觉途径、广播新闻只有听觉途径);表现手段的丰富性(除画面、语言外,还有音响、图表、字幕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所以,在电视新闻播音中:既有出镜的口播,也有为电视新闻片的配音,还有在现场有自己的思维参予,以自己的语言和形象进行的现场报道,以及演播室对话等。
总之,电视新闻播音形态要比广播新闻播音形态丰富。
2.电视新闻播音稿件形式非单一化
从电视新闻播音工作实践着眼,稿件形式呈现非单一化特点:既有完整的公文性政令、消息、快讯、编后话,也有不完整的新闻片的大导语或解说词。这点也不同于广播新闻仅一种稿件形式(现场报道、演播室对话与广播相似,都是文字资料加腹稿)。
3.电视新闻播音关注点多
电视新闻播音实际工作状况,决定其需要关注的方面比较多,这点不同 广播新闻播音一般工作中只关注自己的文字稿和有声语言表达一方面即可完成任务。(就直播而言,因录播有的要操作录音。)而电视新闻播音要关注的除去稿件内容与自己的有声语言表达之外,还要关注副语言的运用(如服装、发型、表情、姿态等);提示器的操作和监视器的情况(如口播切入或消息转换等);耳机中导播的指令(如为了播出时间的吻合加、减一些内容);应付意外情况的发生(如提示器故障、技术环节失误、与前方电话或视窗对接障碍等)。
4.电视新闻播音具多重制约性
电视新闻播音的多种形态,势必导致播音的不同要求与制约。
例如,口播时,除了要注意镜头感外,还要注意播新闻片导语时,要有引出下面新闻片主体内容之感;口播新闻片插语时,又要注意与新闻片上下内容的衔接与转换;为新闻片配音,要受制于画面的长短、对位等,以适当调整自己的表达;现场报道时,又不能不注意机位、画面、现场情况等因素;演播室对话,又要依交谈对象的谈话情况来产生自己的反应与引导方式、交谈趋向,并要受一定的副语言制约,;甚至电视新闻播音中,语言的速度、音量、音高等处理,都受制于具体的电视新闻播音形态。
总之,电视新闻播音中的时快时慢、时断时续;以及播音语言处理的多种变化不同于广播新闻播音仅受制于稿件一方面的制约,它同时要受制于电视新闻播音形态的多种因素。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电视新闻播音与广播新闻播音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其共性在于,二者都以有声语言表达为创作手段,(所不同的是,广播播音是唯一手段,电视播音是主要手段。)它们都以稿件为创作依据,(现场报道,有时只有文字资料,大量有声语言则需要报道者根据现场情况自己组织进行报道);其不同点在于,电视新闻播音要比广播新闻播音复杂、繁琐,构成一个创造系统。既有创造的主干,又有创造的分支,有副语言参与、关注点多等。因此,我们只有…了解其特点与之中的相互关系,方有利于把握和体现。